现当代文学

  • 地域文化视域下的翟妍小说艺术论

    李冬梅;杨文昌;

    翟妍,是吉林的白山黑水与科尔沁草原共同孕育的一颗文坛新星,她是新世纪女性写作中少有的"乡土作家",她的小说创作立足脚下的大地,贴近生活,以现实主义为基调,倾力书写她生长、热爱着的土地上出现的人和故事。她的创作不仅彰显了东北地域文化特色,表达了对文学和社会的守望,同时也为东北文学的现实品格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2020年36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8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读出文本和读入文本——对现代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关系的思考

    田颖;李雪;

    文化研究是诞生于西方国家的理念,而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不断交流和碰撞,文化研究的相关理论迅速在世界各地传播和发展,其也给我国现代文学研究带来了全新的调整和机遇,面对这种机遇和挑战,就必须要正视现代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必要性,分析二者之间有哪些关联,这样才能真正做好文化研究工作,推动我国现代文学研究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2020年36期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3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网络文学基本特征研究

    尚梦雅;

    二十年来,网络文学的迅猛发展解构了中国传统文学的传播媒介、文本内容、创作主体和批评方式。网络文学使文学载体由纸质文本发展成为电子文本;创作主体由少数知识精英转向普通大众,形成作者和读者交互创作的局面;文本内容由传统文学语言精炼、技巧丰富、思想深刻的特征转向类型化、同质化和娱乐性;同时,传统文学的创作重点关注的是作品的思想导向和文学价值,而网络文学关注的重点是则是其商业化和产业化发展。

    2020年36期 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2K]
    [下载次数:2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9 ]
  • 浅析《茶馆》中女性的悲剧命运

    张旺;

    《茶馆》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其主要描述了清末维新运动失败、中国军阀割据、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特务肆虐等三个时间段的场景,将近百年来社会各阶层小人物的悲惨命运描绘得淋漓尽致。《茶馆》是历史剧,同时也属于悲剧。本文阐述《茶馆》的创作背景,分析老舍先生在该作品中的独特艺术环境设置,从女性角度分析其悲惨命运的根源,警示当代。

    2020年36期 10-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3K]
    [下载次数:3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网络小说——文学与网络的产物——以《唐砖》为例

    程鸿斌;董国俊;

    网络小说的应运而生是文学在随时代发展而不断进步一大表现特征,网络小说区别于传统小说的写作风格、主题表达等,网络小说的图视化为影视改编提供了便利。通过分析《唐砖》的爆火,在尊重文本和题材故事的基础上,对当下网络小说和IP市场发展提供一些可行性意见。

    2020年36期 1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6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对《平凡的世界》中女性形象的审视与反思——以孙兰花、田润叶、田晓霞为例

    张秀娟;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经典之作,创作至今一直引起人们的热议。作品塑造了诸多的女性形象,如孙兰花式的"待拯救者"女性形象、田润叶式的"自我拯救者"女性形象和田晓霞式的"拯救者"女性形象。从塑造女性形象的成因入手,可以窥得作者个人的创作意图与男权传统的因袭;以女性视角来审视女性生存境遇,透视女性对"男子汉"形象的追求,反思女性的婚恋选择。

    2020年36期 1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7K]
    [下载次数:8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6 ]
  • 席慕蓉散文集《蒙文课》中的原乡意识

    徐琳;孟祥璐;

    席慕蓉近二十年来更多地以"在作品中多次抒写和构建自我的精神原乡"确立了自己在散文方面的独特风格,这种原乡其实代表了一代在异乡漂泊的人对民族、对身份的认同和追寻。《蒙文课》中就集中体现了她的原乡意识,这种原乡意识的体现启发人们思考现代作家如何在时空上进行有效返乡,从而为原乡意识的书写以及现代人在归属感的拥有、初心的保持方面做出了贡献。

    2020年36期 1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9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心若向阳,何惧悲伤——以《原野》《寒夜》为例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女性生命力

    刘思雅;

    曹禺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创作的剧作《原野》和巴金在四十年代创作的小说《寒夜》虽然不存在影响关系,但在刻画女性生命力时颇具相似之处。本文将《原野》和《寒夜》两部作品进行比照,考察分析在文学作品中充满独立意识且富有生机的女性形象。

    2020年36期 18-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5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古代文学

  • 《儒林外史》中杜少卿的“多余人”形象探究

    冯霞;郑再莉;

    以杜少卿与"多余人"的共通性为前提,阐述了杜少卿"多余人"形象的特点和塑造;然后从主客观角度出发探究杜少卿"多余人"形象的成因;探究其影响,揭示杜少卿形象的本质。

    2020年36期 2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4K]
    [下载次数:4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多视角转换的写作艺术分析

    浦海燕;

    在小说写作中,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是比较常用的叙述方式,如何灵活取舍,将不同视角融合在一起,发挥其价值和作用,这些是在小说写作中必须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在文学创作中学会鉴赏并运用多视角艺术及视角转换的技巧可以有效地丰富和拓展文章的阅读深度。本文以《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进贾府》这一选文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曹雪芹在创作中是如何运用主要任务的有限视角向读者展现特有的艺术世界,通过借助其他人物的视角与主要人物相互映衬补充,对小说中人物形象进行丰富的,以便人们更好地理解多视角转换的写作艺术。

    2020年36期 2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9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从《六月二十夜渡海》看苏轼的复杂思想

    燕慧;

    北宋著名文人苏轼,在文学造诣上独一无二,却有着艰难坎坷的官场之路。从《六月二十夜渡海》一诗可以看出,苏轼虽然一生起起伏伏,但是他有一种于困境中超脱的人生观。苏轼尊崇的儒家、佛教、道家的思想与他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在他人生的后期走向交织合一。在苏轼的一生中,或许对于自己的经历也有些许幽怨,他的通达、旷然却使他的精神在逆境中熠熠生辉。

    2020年36期 2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8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论晚唐律赋抒情性和议论性的统一

    董文军;

    抒情性和议论性都是律赋的重要属性。晚唐律赋实现了两者的统一,首先表现在作品题材的用途扩大,将其用于抒情描写的同时也用于议论说理和讽喻劝诫;其次是作品情感的悲凉伤感与政治立场观点的消极保守相呼应;以及抒情语言在句式、技巧、语言使用三方面的散文化。这些表现变化是晚唐律赋作品中的突出特征,也是抒情性和议论性统一性的关键证明。

    2020年36期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2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3 ]
  • 谁言千里自今夕——薛涛酬赠诗简论

    冯霞;党淑雅;

    薛涛是唐代著名女诗人,其酬赠诗多角度地展现了她的人生经历和交游概况。思想内容上,酬赠诗中有对友人的赞誉、送别时的依依相惜和归隐之情的袒露。艺术特色上,情感含蓄内敛,语言清新明快,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在整个女性诗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2020年36期 2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0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7 ]

外国文学

  • 论火野苇平的战败体验——以《革命前后》为中心

    陈德超;

    《革命前后》是日本近代作家火野苇平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以日本战败前后为背景,其价值在于真实深刻地反映了该时期日本社会的混乱、颓废与无序,同时也如实地记录了作者对于这种社会风潮的批判以及内心因战败而带来的不安、无奈与酸楚。本文以《革命前后》为研究对象,在对该作品中火野"庶民观"的局限性以及其"告白性"这一主题进行考察的基础之上,分析战后火野苇平对战败、对自身战争责任的认识。

    2020年36期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1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5 ]
  • 中西方学界威廉·戈尔丁《启蒙之旅》研究综述

    赵妍;

    国内外学者对威廉·戈尔丁的《启蒙之旅》的研究在角度、广度和深度上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本文拟从西方文学研究的蓬勃发展,理论与批评的整合推进,后现代主义的反思创新这三个阶段论述其发展流变,同时整理国内研究的最新成果。本文试评《启蒙之旅》国内外相关文献,以期为我国《启蒙之旅》研究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借鉴。

    2020年36期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8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4 ]
  • 毛姆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

    苏小轩;

    形象的艺术产生与文化流变背后蕴含有深刻的异国文化历史动因,从这些异国人的形象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异国书写者的文化身份和精神姿态。分析这些异国人的形象,可以对自我形象有更清晰的自我认知,更能够让人深刻地理解认识他者。全球化的历史时代,异质文化和同类文明在文化交流中逐渐经历了最初的激烈碰撞,逐渐互相获得认识、彼此相互融合。新的历史时代背景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中国文学的新发展和国际文化交流的新发展态势。从大洋彼岸来到中国的欧美年轻作家,以自身不同文化阅历为不同背景,用他者的独特目光深入观察中国和中国人,回国后陆续写下关于中国的评论作品,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多个宏观角度广泛表达对中国的不同看法和观点评论。英美人对中国的认识方式也随着时代的逐步发展发生变化,这在近现代文学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2020年36期 3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0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6 ]
  • 拜占庭文学的研究现状分析

    黄凤英;

    拜占庭(东罗马)帝国是欧亚非文化交集的核心区域,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文学。本论文通过分析拜占庭文学的研究现状,为拜占庭文学研究提供思路。

    2020年36期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4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7 ]
  • 《死魂灵》的庄园文化时空观探析

    蒋博如;

    庄园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居住空间,同时也是文化传承、理念实践以及精神和物质活动开展的特定位置,有着丰富的意义。在文学研究中,庄园文化已经逐步成为研究的一种重要构成,同时也引发了众多学者对庄园文化时空的探索。《死魂灵》作为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基石,其中描写了大量的关于地主庄园的内容,以五位不同的地主人物,构建起了独特的时空观内容。本研究从果戈里小说《死魂灵》的具体内容出发,对其中蕴含的庄园文化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进行系统的探索,旨在为其他学者对果戈里作品的研究与学习提供参考。

    2020年36期 4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3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 ]
  • 日本战后文学之我见

    柴子倩;柴子青;

    二战后日本文坛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机,呈现出新的生机,作家们从新的视角和心态来观察人类和社会,使日本文学到达了新领域,找到了新的发展潜力,各家各派创作力极其旺盛,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本文主要从战后民主主义文学、战后派文学、"无赖派"文学、战后老作家新作这四个方面探讨日本战后文学。

    2020年36期 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4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 ]
  • 试析“他人即地狱”观点在埃内斯托·萨瓦托小说《隧道》中的体现

    洪欣荷;

    《隧道》(El túnel)是阿根廷著名存在主义作家埃内斯托·萨瓦托(Ernesto Sábato)的第一部小说。主人公卡斯特尔回忆并自述与其情人玛丽亚相识、相恋再到怀疑、猜忌的故事。最后,卡斯特尔认定玛丽亚对自己不忠,便将她杀害。除交代主要情节外,其余内容都是这位画家卡斯特尔的心理描写,篇幅几乎占三分之二。萨瓦托的存在主义思想在该书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卡斯特尔在任意揣摩、过度剖析中趋向疯狂,走进内心深处的隧道——无尽无解的孤独。《隧道》引发了读者关于"人的存在、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自己的关系"等方面的思考。本文结合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他人即地狱"的观点,对小说中卡斯特尔面对的三重地狱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隧道》中表达的孤独与隔绝主题。

    2020年36期 46-48+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5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 ]
  •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香水》

    何玉鲜;

    《香水》是德国作家帕特里克·聚斯金德于1985年发表的第一部小说,出版后便轰动了德语文坛,由它改编的同名电影也颇具好评。这部作品虽在艺术创作形式上不算标新立异,但作家聚斯金德对语言出色的驾驭能力,把读者引入一场感官的盛宴,让读者在看完小说后几乎忘了善与恶,香与臭,美与丑的区别。由此有关《香水》的主题解读颇具争议,学者从每一个角度分析这部作品都会受到不同的启发。本文从女性主义的主观视角来分析《香水》主人公让·巴蒂斯特·格雷诺耶身边的女性。

    2020年36期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3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6 ]
  • 从空间理论视角解读《月亮谷》中的“家”

    普春梅;

    本文聚焦于美国现实主义作家杰克·伦敦的长篇小说《月亮谷》,运用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论,分别从表征的空间、空间的表征、空间的实践三个方面来解读《月亮谷》中的"家"。在美国资本主义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普通阶层的工人成为边缘地带的他者。罢工运动解构了"家"这一空间,小说女主人公撒克逊成为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在利益与暴力所表征的空间内,撒克逊的精神空间弥漫着创伤。但是,撒克逊采取的一系列空间实践,使得她重构了"家"这一概念,并最终寻找到理想的家园——月亮谷。

    2020年36期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2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 ]
  • 对于自我身份认同的追寻——浅析村田沙耶香《人间便利店》中的主人公形象

    陈沛妍;

    日本作家村田沙耶香创作的《人间便利店》于2016年获得日本芥川龙之介文学奖。小说以古仓惠子的女性视角展开,通过讲述古仓对自我身份的认识从困惑怀疑到释然接受,回归便利店人生的过程;而男主人公白羽是典型的废柴形象,他充斥着男权色彩,对自我的认识混乱而矛盾。村田沙耶香透过独特幽默的笔触,荡出古仓惠子与白羽之间荒谬而奇幻的碰撞,强化作品对现代社会的反思与反讽。

    2020年36期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0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 ]

比较文学

  • 《故乡》与《活着》女性悲剧形象比较

    金真慧;

    朝鲜与中国一衣带水,文脉相通。本文以两位现实主义作家李箕永与余华为代表,比较分析《故乡》与《活着》中的女性悲剧形象。两部作品皆是描绘动荡的大时代背景下,农村人民的生老病死与悲欢离合的女性命运。整篇研究从比较文学的视野出发,运用平行研究方法,侧重分析凤任、菊实、甲淑、福贵娘、家珍、凤霞在性格上的异同,从而总结出造成女性悲剧的社会、家庭、性格等方面的因素,为今日女性实践提供现实的参考和借鉴。

    2020年36期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9K]
    [下载次数:4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6 ]
  • “美墨边境”与“黑勒”的灵魂内涵与哲学视域对照——浅谈科马克·麦卡锡与刘亮程的边地书写

    潘思蓉;

    科马克·麦卡锡是当代美国小说界四大天王之一。他的《边境三部曲》(《骏马》《穿越》《平原上的城市》)是由南方哥特风格转入西部牛仔书写的典型之作。刘亮程被誉为"乡村哲学家"。他们都是本国西部边疆文坛举足轻重的代表人物,在地缘环境、创作手法等方面具有高度一致性,同时又展现出中西不同文化熏陶下的审美视角差异。尽管研究者众多,但少有人将两位作家进行系统比照。本文试图从两位作家的边疆书写出发,分析其后的审美意识、哲学意蕴等成分。

    2020年36期 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3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8 ]

文艺理论

  • 进化论与中日近现代的文学进化观

    杨文昌;

    近现代中日两国的发展观的思想资源主要来源于西方的进化论,也正是由于进化论的影响,使得中日近现代的文化先驱把西方视为人类社会历史以及文化、文明进程中新进的亦是先进的一级,因而西方的文学存在自然对我们具有毋庸置疑的示范功效,西方文学进化到现今阶段的历史进程几乎被框定为东方文学的未来行进路线。同时,社会有机体论使得"个体"观念、"个性"意识逐渐从近代中日两国的社会思潮中凸显出来,进而成为文学进化观念的核心内涵。

    2020年36期 63-64+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7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 ]
  • 元杂剧旦本戏与班社演员关系考论

    吕稳醒;孙弋岚;韩金森;

    旦本戏是由正旦主唱的杂剧。元杂剧旦本戏的大量出现和繁荣是中国戏剧史上的独有现象,戏曲发展和文化价值传承,必然离不开演艺主体的演出实践。本文从班社演员演艺角度出发,从三个方面考论其与旦本戏形成和发展繁荣的相互关系。元代大量乐妓演员的出现,使"旦色"得以发达,促成旦本脚色体制的最终确立;元代家庭戏班的普遍存在与旦本戏"一角主唱"的演唱体制紧密相关;演艺市场的竞争催生出许多色艺俱佳的头牌演员和名角,也直接促进了旦本戏的繁荣。

    2020年36期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8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 ]
  • 解析群众文化艺术舞蹈编导法则

    艾鹏;

    群众文化艺术是最贴近人民群众的艺术品类,是最能够被大众所接受的艺术形式之一。因此群众文化艺术舞蹈深受业余舞蹈爱好者的喜爱,他们不仅利用艺术舞蹈锻炼身体,还以此方式保证自身的愉悦。对群众文化艺术舞蹈进行编导可以深入群众了解其喜好,不仅可以造福更多人群的娱乐生活,还可以使自身的编导能力得以体现与成长。

    2020年36期 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3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7 ]
  • 民族民间舞蹈素材在创作实践的“取”与“舍”——以《魂归故里·辫子魂》为例

    巴斯基;

    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积淀造就了各民族地区各显异彩数以万计、种类繁多的民族民间舞蹈素材。千百年来,先民们创造了灿烂多彩、底蕴深厚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自人类社会进入现代化、工业化以后,所有传统文化都面临"文化根性"薄弱的忧虑,随着现代商业社会的不断发展,民族地区也受到商业文化的冲击,近三十年来急剧的社会变革,使传统艺术将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民间舞蹈在现代的商业文化面前变得虚弱且被动,人们无法回避在现代化的冲击下转而对商业化盲目追崇~([1])。

    2020年36期 6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8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8 ]
  • 大型多媒体话剧《兰若寺》舞台美术创作实践与研究报告

    赵晓宇;

    <正>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之间,由本人作为剧本策划、导演、舞台美术设计、多媒体设计等职务参与多媒体话剧《兰若寺》(以下简称"《兰若寺》")的创作,此剧取材自《聊斋志异》中《聂小倩》一篇,我们怀敬畏之心向中国经典文学致敬,《兰若寺》在表导演手法上,借鉴了戏曲的经验;在音乐创作上运用了古诗词吟唱的韵律,加入古琴、箫等传统乐器的演奏;在舞台设计和多媒体视频设计上,注重虚实结合,突出空灵的审美意境。在遵循传统的同时,

    2020年36期 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6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 ]
  • 日本小剧场对孟京辉戏剧身体美学的影响

    陈晓艳;

    论及当代日本戏剧,小剧场戏剧是其主力军,小剧场戏剧的初始是以其反叛、实验性、先锋意识为宗旨的,铃木忠志戏剧是实验戏剧诞生的标志。日本在过去的一个世纪经历了政治事件、自然灾害等使日本社会陷入失落、失语的局面。而小剧场戏剧尤其以铃木忠志为代表的日本导演,将传统戏剧——能剧立足下半身表演与实验性相融合,将资本主义工业化年代下的身体殖民解放出来。身体成为战后日本戏剧的代名词,而在中国当代导演中,孟京辉在20世纪90年代受到了日本小剧场戏剧观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日本小剧场戏剧与孟氏戏剧存在一定的关联。

    2020年36期 7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4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 ]
  • 浅析康德“美”与“崇高”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朱明丽;

    纵观整个西方美学史,可以发现自从"美"与"崇高"理论被提出来以后,一直到现在都占据着无比重要的地位。从朗吉努斯、艾迪生、博克、温克尔曼再到康德的理论分析,其思想的内容不断进行丰富,对以后影响巨大。随着理论的不断扩大,在艺术作品中逐渐显现,比如在雕塑作品、绘画中的体现。本文以康德的"美"与"崇高"思想为出发点,介绍其思想的缘起和特点,探讨其"美"与"崇高"以及其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2020年36期 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5K]
    [下载次数: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 ]
  • 老子之“味”对宗炳“澄怀味象”的影响

    李婉婷;

    老子"味"的思想从最初的"味美"之"味"逐渐发展到具有审美意蕴的"淡乎其无味"和"味无味",在老子的美学哲学中有很大的比重。"味"的范畴深深体现了老子之"道",对后世宗炳"澄怀味象"的提出以及宗炳哲学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就在论述老子和宗炳关于"味"的审美思想的同时,分析老子对宗炳审美思想的影响。

    2020年36期 7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6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 ]
  • 海州地方五宫调的调查和传承

    潘韦宇;杨弋杰;

    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五大宫调经过国家批准进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后,连云港市有关主管部门就已经创建了一系列工作方案,组建五大宫调保护以及文化传承五大宫调的一个工作组,也初步建立了宫调保护传承工作的一些长效机制,确实有效并且扎扎实实地组织开展了宫调保护与文化传承结合工作。刘长兰说我们作为国家级曲调传承人应该要义不容辞地接下这项传承重任,将我们悠久的民族曲调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2020年36期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2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5 ]
  • 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与演唱技巧分析

    梁妙娇;

    声乐演唱是很复杂的,而且它的综合性同样也很强,这就要求演唱者不但要有高超的演唱技巧而且还要有良好的情感表达的能力,需要他们有很强的综合素质。作为一名合格的演唱者,在进行声乐演唱表演的时候不但要熟练运用相应的演唱技巧,还需要明白怎样将作品中的情感因素体现出来,演唱者需要根据作品的内容、情感来选择合适的演唱技巧、表达方式,要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将音乐作品完美地诠释出来。下面,文中就对声乐演唱过程中对于情感的表达以及演唱技巧等两方面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希望能够为其他的演唱者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

    2020年36期 8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4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6 ]

研究交流

  • 家校共育视域下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策略研究

    何青霞;洪梅;郭文生;

    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中学语文课实施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至关重要。但是语文课中传统文化教育存在诸多问题,落实的效果不尽如人意,而从家校共育的视角探讨教育策略有一定的意义,具体的策略为:提高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能力;挖掘教材和经典著作进行渗透;借助传统节日设计语文活动;通过互联网实现家校云链接。

    2020年36期 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8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7 ]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实践研究

    张艳艳;何江波;

    在高校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越发受到研究者和教学实践者的重视。《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都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吸收了大量营养,两者的结合存在着独特的优势。笔者以一线的教学工作经验为例,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进行探究,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020年36期 9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3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8 ]
  • 从《孔子家语》辨伪谈对古籍的再认识

    蒋义铮;赵皙;

    一直以来,学者对《孔子家语》(以下简称《家语》)的真伪问题争论不休,在20世纪70年代河北定县八角廊西汉墓、安徽阜阳双古堆出土了与《家语》密切相关的文献资料之前,"《家语》乃伪书"的观念持于主导,成为学术史上的公案。由于认定《家语》是伪作,学者大多把精力集中于考证该书的真伪,探寻王肃与本书的关系上,而对《家语》本身的信息缺乏关怀,致使其始终无法体现出应有的文献价值与意义。因此,本文试以这一现象为例,重新思索当面对古书籍时,怎样的态度和处理方式更趋于合理。

    2020年36期 9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5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 ]
  • 少数民族文学与民族文化认同的构建研究

    玛定娜;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文学也是我国文化的重要部分,有利于维护中国的和谐统一,所以,在积极发展少数民族文学的同时,还需要促使民族文化认同的构建。基于此,本文做出相关探讨。

    2020年36期 9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4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8 ]
  • 英美文学教学与人文思想渗透的几点看法

    裘健;

    通过加强对学生人文思想的熏陶,能够促使学生逐步地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能够让学生人格得到进一步完善。本文主要是关于英美文学教学和人文思想渗透的研究,以供相关专业人士进行参考和借鉴。

    2020年36期 9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5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6 ]
  • 浅谈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打嘟噜”

    李庆文;

    民族声乐教学中的训练方法很多,有些看似很简单的训练其实也没有想象得容易,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其概念模糊,甚至没有专门的训练过,或者训练也是一带而过,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发挥其在声乐学习演唱中的功能。本文结合教学观点和几十场的声乐讲座以及公开课中的一些问题,进一步阐述概念、误区、借鉴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为学习者提供参考帮助。

    2020年36期 99-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4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5 ]
  • 品读文字助力 提升美学素养

    梁秋兰;

    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的美育渗透是重要的价值所在。教师把课文语言中隐藏的真善美的内涵发掘出来,以此促进学生的情感活动的生成,使学生的思想得到提升,从而达到美育的渗透,提升学生的美学素养。

    2020年36期 101-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4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从现当代散文的文体特征探求现当代散文教学内容的选择

    陈钰婷;

    现当代散文人文意蕴丰富,兼具主体性与审美性。现当代散文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经验和人生经验,而且在提高学生感悟世界的能力与文本鉴赏水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笔者基于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试从现当代散文文体自身的特点出发,探究现当代散文教学内容的确立依据。其一,从个性化的语言探知文本所表达出的独特情感认知。从作者个人化的言说对象中体悟其独特的人生和个人感悟;其二,由意察言从而转向作者的个性化言语表达,落实于作品篇章的字词句,即学习其表达这种感悟的手法和形式。

    2020年36期 105-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2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6 ]
  • 社会文化理论视域下的最近发展区研究

    杨画舒;李长安;

    社会文化理论由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它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人类认知功能的发展中发挥着核心作用。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在个人与社会发展过程中,语言起到不可忽视的调节作用。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核心概念之一"最近发展区"理论给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带来了巨大影响。本文以社会文化理论和概念型教学法为理论支撑,通过科学概念与日常概念、内化与外化、学习和发展三组辩证概念探讨最近发展区,以期对二语习得理论的应用与发展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

    2020年36期 107-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5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威廉·福克纳种族观研究及其他》评介

    谢鑫燕;

    随着福克纳研究的队伍日渐壮大,观点日渐多样深入,寻找研究空白和找准研究热点,以更加全面准确地解读福克纳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福克纳的作品分散研究较多,整体作品的比较研究较少,存在横向研究丰富、纵向梳理不足的特点。鲍忠明的《威廉·福克纳种族观研究及其他》从种族主题研究的角度出发,结合文化研究与跨界研究,对福克纳一系列作品做了详尽且具有建设性的解读。该作品为福克纳研究者了解福克纳作品梳理了研究思路并找到研究切入点提供启示。

    2020年36期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8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滩头木版年画民俗之美与语文校本课程开发

    罗丹;

    滩头木版年画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鉴赏价值。将这些潜在的优质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开发融入到语文校本课程之中,不仅可以丰富语文课堂,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对本地区文化的了解。本文以滩头木版年画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析滩头木版年画中融入语文课程的价值,并对开发课程的内容与实施进行设计。

    2020年36期 113-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0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 ]
  • 初中语文部编版教材苏轼诗文选篇分析

    杨柳;

    苏轼的一生,跌宕起伏,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苏轼的作品,了解苏轼的人生,让学生从中有所收获。部编版教材中选用了苏轼五篇作品,通过简要分析作品,体会选篇在教材中的价值。

    2020年36期 115-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0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 ]
  •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跨文化交际分析

    欧杏丽;

    "一带一路"倡议发展以和平发展的理念实现与周边国家的良性合作,共同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经济共同体。然而国际交流与发展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包括沟通方式、语言、礼仪等。本文基于"一带一路"对跨文化交际的客观需求,对跨文化交际的理念、意义等进行切入分析,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下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策略。

    2020年36期 117-118+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4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高校英语口语能力培养与提升的实践探索

    缪远珠;梁文豪;苑珂馨;刘雨婷;董诗敏;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交流日益加深,国家与社会对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口语应用的培养显得愈加重要。论文通过线上问卷调查法和线下访问调查法相结合,调查大学生英语口语应用能力现状,从学生心理、学习态度以及方式方法等方面展开分析,提出提升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应对策略,并根据实践经验给出适合不同口语水平大学生的阶段性练习方法和合理建议。

    2020年36期 119-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8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探析《妙法莲华经》蕴含的人与自然思想

    张毓霞;秦传利;李桂莲;

    《妙法莲华经》是一部以法喻立题的大乘佛教初期作品,其义理"开权显实、决粗令妙",在中国历史上广为流传,是最具影响力的佛教经典之一。《妙法莲华经》既具有引导一切众生进入"一佛乘"的最高理想,又具有现世的指导意义。其蕴含的平等、慈悲教化和恭敬精进思想是最基本的具有代表性的普世思想,对于共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具有指导性意义。

    2020年36期 12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7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重塑思想的主体与主体的思想——读《他乡是一面负向的镜子》有感

    张丹;

    《他乡是一面负向的镜子》以"西方国家及非西方国家视野下的中国形象"为主线展开,并由此生发一系列问题,作者在书中表达出对西方文化霸权及中国思想缺失的担忧。中国思想陷入了两难困境,要突破西方文化霸权封锁,就需要树立文化自信,重塑中国思想。

    2020年36期 124-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6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浅析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

    李可怡;

    作为意大利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安东尼奥·葛兰西在其主要理论著作《狱中札记》表达了一种以实践哲学为标志的马克思主义观和革命发展道路理论,强调实践哲学的功能在于通过有机知识分子来形成无产阶级的文化意识形态领导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 "阵地战"的革命新型方略,构成了其文化领导权的思想系统。进一步指出想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无产阶级就必须夺取文化上的领导权,即意识形态上的绝对主导地位。葛兰西的领导权思想为西欧无产阶级革命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领导权思想,并对国际无产阶级运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其思想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2020年36期 126-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5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文学翻译

  • 进化论与中国现代翻译文学

    杨文昌;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催化剂和重要组成部分,翻译文学同时也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迈进新时代的大门。这种并不自然的文学现象的出现,与进化论主导下的近代思维方式直接相关。在进化论促生的思维方式中,新旧问题就等于是非问题,西方是进化链条上新进的一环,那么,西方的智识、思想就是东方的榜样,西方的文学就是东方文学的进阶教科书。由此,被委以社会变革重任的中国现代文学,首先就从启蒙的翻译文学发端,因而,翻译文学既承担了启蒙的社会历史使命,同时也负载着文学自身启蒙的重任。

    2020年36期 128-129+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1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解构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初探——以许渊冲法译唐诗为例

    胡江霞;陆芳;

    本文以解构主义为指导,主要从消解二元对立的角度出发,运用译者主体性对许渊冲法译唐诗进行分析,目的在于探索解构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对翻译的指导意义。

    2020年36期 130-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8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论语》中文化负载词“信”的俄译研究

    梁艺蓝;

    "信"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正确理解"信"的含义是《论语》俄译的关键。由于中俄文化的差异性,不同译者对"信"的理解和选词不同,导致了"信"的译法十分多样。本文通过研究文化负载词"信"的不同含义,对比分析柏百福(П.С.Попов)、谢缅年科(И.И.Семененко)和贝列罗莫夫(Л.С.Переломов)《论语》译本中的翻译实例,总结"信"的俄译方法。

    2020年36期 132-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4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目的论指导下抗疫援助公示语的翻译原则与策略

    李梦茜;李志凌;

    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期间,中方对外提供的援助物资上都写有物资援助寄语。寄语属于公示语的一种。正确翻译中方对外援助物资上的公示语,不仅是中国投桃报李的情谊,也是和世界各国共同战"疫"的坚定决心。因此,本文在目的论三原则的指导下,以中方对外援助物资上的公示语翻译为研究对象,并针对相关翻译问题提出具体的翻译策略。

    2020年36期 134-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8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异化与归化:《西游记》两译本文化负载词对比研究

    王宁宁;杨永春;

    《西游记》是我国最著名的四大名著之一,是名扬海外,最显昭著的一部文学作品,这部作品有众多译本,最为著名的当属余国藩和詹乃尔两人的译本。余国藩的译本更注重异化的运用,归化为辅助策略,而詹乃尔的译本则反之,采用了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策略。针对源文中含有较多负载词,该文从两个译本中对负载词的异化与归化翻译策略进行对比评价研究。

    2020年36期 137-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8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 ]
  • 生态翻译理论视阈下的电影字幕翻译分析——以《心灵奇旅》为例

    王倩;

    二十一世纪是全球化快速发展的时代,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碰撞愈加激烈。电影作为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在国家文化的交流过程中发挥着屈指可数的作用。字幕翻译是使电影影响最大化的基石。本文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基础,以《心灵奇旅》为研究语料,剖析译者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主要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维度对译者的适应与选择进行研讨,以期以新的视角研究字幕翻译,提高字幕翻译的质量。

    2020年36期 139-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4K]
    [下载次数:4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 ]

语言新探

  • 汉维语气词“呢”和“■”的语用功能对比分析

    范纯瑞;祁阳;

    "呢"和"?u"是汉语和维吾尔语里常见的语气词,且在汉维互译的过程中经常被认为等同。通过观察发现,"呢"和"?u"在语用功能上存在差异。基于前人研究基础,对于两者共性和个性进行阐释,得出二者确实在语用功能上存在些许差异。

    2020年36期 142-143+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3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对外汉语教材词类标注分析——以《文化全景》为例

    王令尹;

    词类划分问题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讨论本体研究、词典和对外汉语教材词类分类情况确定对外汉语教学中词类标注应以十二类为宜。《文化全景》中词类标注时应注意同形词、兼类词、量词问题,在十二类的标注下对教材中的生词进行词类标注,并进行说明。

    2020年36期 14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6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圣诞致辞中的身份构建

    李思思;

    本文选取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2009—2018年的圣诞致辞作为语料,从认知指示转移的视角分析其个人身份构建,即人称指示语的转移。研究发现:圣诞演讲的文本对第一人称复数的使用最多,其次是第一人称单数,最后是第二人称。通过人称指示语的转移,伊丽莎白二世的身份在不断构造,从而达到其交际目的。

    2020年36期 147-148+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1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佛得角学生汉语塞擦音偏误研究

    王丽萍;

    近年来,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汉语的国际地位也随之越来越高。佛得角是跟中国建交很早的葡萄牙语国家,自2016年佛得角大学孔子学院建立以来,佛得角的汉语教学工作逐渐大范围推广,吸引来了越来越多的学习者,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偏误问题和教学挑战。笔者自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在佛得角大学孔子学院担任汉语教师志愿者,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汉语教学活动,掌握了很多一手的教学资料。本文从汉语和葡语的语音系统对比入手,结合学生的发音实例,具体分析佛得角学生学习汉语塞擦音的偏误情况,并且给出切合恰当的教学建议~([1])。

    2020年36期 149-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5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现代汉语句末语气词“呢”的维译——以《四十一炮》为例

    地丽热巴·伊力夏提;

    语气词是一种虚词,它是用来给词、词组或句子增添各种不同的语气的词,是表达各种语气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以莫言的小说《四十一炮》为语料来源,从句末语气词"呢"的在不同句类中的分布情况出发,分析和总结了句末语气词"呢"在不同句类中其维吾尔语翻译情况。

    2020年36期 151-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2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英汉中“猫”的概念隐喻对比

    亢彤琳;

    隐喻是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能力,从英汉对猫的隐喻对比分析中,发现人对事物的认知既有共性也有差异,说明人对事物的认知受两方面的影响:普遍认知和历史文化因素。研究归纳了英汉思维认知层面中对猫的看法并得出结论:在猫喻人中,英汉思维差别不大;而在猫喻物中,英文中更重视猫的个性特点,中文中则偏向使用猫的外形特点来描述物体。

    2020年36期 154-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1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从话轮分配角度浅析《阿甘正传》

    秦豆;

    话轮转换作为会话分析的核心,引起众多学者的兴趣,他们主要研究日常会话和机构会话中的话轮转换,很少有学者研究电影中的对话。本文基于话轮转换理论从当前说话人选择和听话人自选两个角度探讨《阿甘正传》中的话轮分配特点,发现该影片中当前说话人通过点名、提问和问候方法选定下一说话人从而放弃话语权,其中点名和提问使用最多;听话人获得话语权的自选方法有首先开始、插入和多人自选,其中首先开始方法使用最多。

    2020年36期 156-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6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英汉通感的认知比较研究

    王瑞雪;

    通感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本文试图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将通感作为一种特殊的隐喻作一认知分析。另外,本文还将对英汉通感的异同作一对比分析并试图总结其原因。

    2020年36期 158-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0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探究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张昱;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进入网络时代,与此同时网络语言也走入人们的生活,并对原有的语言体系加以丰富。在网络语言的应用过程中,可以看出其对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形成十分显著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对网络语言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展开讨论,从网络语言发展背景及特点出发,对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加以探讨,进而有效推动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的创新发展。

    2020年36期 161-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6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影视文学

  • 从《木兰辞》到《花木兰》看中美文化差异下的木兰形象

    顾群;

    《花木兰》是美国迪斯尼公司于1998年推出的第36部年度动画片,该片以中国历史故事《木兰辞》的花木兰为背景,结合西方文化中的美国自由主义,对木兰这一历史人物进行了重新的诠释,构建出与中国儒家文化倡导的忠孝美德的花木兰不同又有相通的一个现代版的"女英雄"木兰故事形象,使得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下有了灵魂上的交锋与融合。本文分三方面来论述中国《木兰辞》的木兰形象与迪斯尼电影《花木兰》中的木兰形象,分析在文化差异背景下的木兰形象有何不同,以及在影片《花木兰》中体现出的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并对儒家文化与美国自由主义影响下的木兰形象分别作探讨。

    2020年36期 163-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3K]
    [下载次数:3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 ]
  • 电影《别告诉她》中的文化冲突与中国故事

    郑玥恒;

    美国电影《别告诉她》讲述了一个美籍华裔家庭中奶奶患肺癌晚期,家人们借婚礼之名回国陪伴奶奶生命最后时光的故事。影片中许多细节之处都展现出中美文化的碰撞与冲突,其中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长幼尊卑与委婉、刻板印象尤为突出。影片最后主人公的自我和解和文化和解将人性立于文化冲突之上,升华了美籍华裔寻根的主题,也在分析冲突与碰撞的同时启示着有效传播中国故事的重要性和任重道远。

    2020年36期 166-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9K]
    [下载次数:5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下载本期数据